司马迁算是我心中很励志却又很是悲情的人物。对他,我不只是欣赏,还有着深深的敬意!
司马迁才华横溢,对人一片赤诚,所以才会一片真心的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。他以为凭着一腔正义,能够为一代名将辩护,但是,人心难测,那么多人不会去追寻事实的真相,只想去讨好汉武帝,顺应帝意,待得龙颜大悦,说不定能讨得一官半职,或者加官进爵。一腔孤勇,换得的是被施以宫刑,既玷辱了自己的名节,也辱没了祖宗。今天我们在高中语文教材上看到的司马迁画像没有胡须,就是因为他遭受了宫刑,身体上已经和太监无异了。这对一个男人的奇耻大辱。司马迁想过死,但是如果他死了,就只能永远带着屈辱死掉,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、谈资。你要侮辱我,我偏要挺直脊梁做一顶天立地的真汉子!他把所有的屈辱、悲愤都倾泻于笔端,凭着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的史识,成就了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‘的《史记》。鲁迅先生也这样评论过他:“恨为弄臣,寄心槠墨,感身世之戮辱,传畸人于千秋。”所以,他的《史记》有项羽这样的悲情英雄。我今天再读《史记》的部分篇章,更感司马迁内心涌动的悲愤和横溢的才华。在那个时代,司马迁已经能用极为娴熟的手段刻画人物,每一个历史人物在他笔下都血肉丰满,栩栩如生。
我不能说司马迁不恨汉武帝,但是他心中仍然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,所以笔下才会有那么多爱国名臣,像“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”的蔺相如。《史记》中的人物,往往成为后人笔下的典故,像辛弃疾,就曾在词里这样写道:“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?”忠贞爱国却终不得其用的廉颇,是很多爱国文人的写照。
如果你们想更多的了解司马迁,莫过于多读《史记》。
历史上励志但又悲情的人物有很多,我最欣赏的是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。这是因为他不仅学识丰富,并且在逆境中一直都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。
思想、性格
苏轼(1037~1101)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)人。他出生于书香门第,年少好学,当他21岁出蜀进京时,他积累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高了。
苏轼之所以能在当时“三教合一”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,不仅因为他的学识,更是因为他的思想通达。
其弟苏辙在《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》中曾这样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:
“初好贾谊、陆贽书,论古今治乱,不为空言。既而读《庄子》,喟然叹息曰:‘吾昔有见于中,口未能言。今见《庄子》,得吾心矣!’ ……后读释氏书,深悟实相,参之孔、老,博辩无碍,浩然不见其涯也。”
正是因为苏轼认为儒、道、释三种思想是相通的,因而养成了他对世事通达的世界观。
苏轼这个学霸成年后一开始是一帆风顺的。他22岁中进士、26岁又中了宋代最高等的制科优入三等。步入仕途后入仕后致力于改革朝政,又不畏权势敢于谏言,因此得罪了不少朝廷高官。因此受到多次的打击与排斥。
苏轼在被贬期间,陆续在杭州、密州、徐州、湖州等地任职,无一不尽力为百姓做实事造福。他不仅灭蝗救灾,还抗洪筑堤,得到了民众的一致颂扬。当他被贬到惠州后,甚至还掏腰包捐助当地百姓修建了两座桥。
因为苏轼刚直不阿的性格,导致了他一生仕途坎坷,政治才干没有充分施展。
尽管苏轼在晚年时期被朝廷一贬再贬,直到“发配”到荒远的海南,他也保持着一颗阳光的心,想尽办法去改善当地黎族人民艰苦的生活环境。
苏轼并之所以在任何艰辛的环境中也没有丧失对生活的热爱,除了他的诗情画意可以充实他的生活之外,还因为他已经达到了超然的精神境界。因此,在世人看来是不能忍受的苦难,在他面前,也就统统“偃旗息鼓”了。
成就
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,他在诗、文、词、书、画等方面都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。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、艺术天才。下面简单地说一说苏轼的一部分成就。
诗词
苏轼的诗词流传至今的,约四千余首。苏轼的诗词风格大约可分三类:豪放、旷达和婉约。他以充沛、激昂或略带悲凉的情感融入词中,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雄浑壮大的场景见长。表达了诗人心中远大的抱负,同时在被压制的情况下希望隐居、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。苏轼开了豪放词派的先河,与辛弃疾并称“苏辛”。在苏轼的诗词中,婉约类的诗词数量在他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例。这些词格调高远,不流于俗,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传承和发展。
苏轼的诗词题材涉猎广泛,极具浪漫主义色彩,为宋代诗词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。他的代表作有《念奴娇》、《水调歌头》等,
念奴娇·赤壁怀古:
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
故垒西边,人道是,三国周郎赤壁。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。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。遥想公瑾当年,小乔初嫁了,雄姿英发。羽扇纶巾,谈笑间,樯橹灰飞烟灭。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。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。
散文
苏轼的著名散文有:《前赤壁赋》《后赤壁赋》等,皆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。
苏轼广泛地从前人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,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、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。
苏轼曾在《自评文》中写道:“吾文如万斛泉源,不择地皆可出,在平地滔滔汩汩,虽一日千里无难。及其与山石曲折,随物赋形,而不可知也。所可知者,常行于所当行,常止于不可不止。”
苏轼的文章具有极高的表现力,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。苏文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和畅达,在行文过程中虽然语言平实,但却挥洒如意、气势雄放。这也形成了不同于唐代文章的独特风格。
书法
苏轼擅长行书和楷书,并且和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三人并称为“宋四家”。他遍学晋、唐、五代的书法名家,汲取了王僧虔、李邕、徐浩、颜真卿、杨凝式等书法家的精华而自成一家 。
他的用笔丰腴,笔势跌宕起伏,不仅具有天真烂漫之趣,还展现出雍容大度之感。
*在苏轼流传至今的作品中,《表忠观碑》是苏轼书碑的代表作之一,由苏轼撰并书。碑成于宋元丰元年(1078)八月,石原刻在杭州钱塘钱氏坟。原碑笔法操纵娴熟,方整俊伟。
前人对这块碑的书法有这样的评论:此碑“比之蔡君谟,有过之无不及。坡公最用意之作 也”。
明王世贞《弇州山人稿》云“《表忠观碑》苏文忠公撰并书,结法不能如《罗池》老笔,亦自婉润可爱。”
*《醉翁亭记》,由欧阳修撰,苏轼书。宋元祜六年(1091)十一月刻石,在安徽省全椒县。此碑书于欧阳修逝世后近二十年,无一笔松懈,无一字不缜密。在笔画的披拂之间既得其遒劲,又显示洒脱之美,其捺与撇往往十分舒展,如举手投足之自如萧散。笔笔用力,沉着宽厚,显出雄强;而又巧寓对比,错综变化,显示灵逸。
赵孟頫《松雪斋》云“余观此帖潇洒纵横,虽肥而无墨猪之状,外柔内刚,真所谓绵里裹铁也。”
王世贞评:“苏书《醉翁亭记》,结法遒美,气韵生动,极有旭素屋漏痕意。”李长善认为:“文忠早师颜鲁公,大书《醉翁亭》、《袁州学记》,不改鲁公家法。”
除了上面两块碑刻之外,较著名的苏轼正书碑刻还有《司马光碑》《赵清献公碑》、《浴日亭记》等。
绘画
苏轼在绘画方面也颇有成就。他画的墨竹举国闻名。苏轼师从文与可,但他的画风比师父更加简洁有力,并且具有豪放不羁的气韵。他的画作和画风对世人的影响很深远,他主张既要画外有情,画里也要有寄托。他极度反对形似和程式化的束缚,提倡天性的解放与清新化的创作。为“文人画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
美食
除了以上的成就,苏轼在美食界还号称“餮翁”。因为他是个不折不扣的高级“吃货”,不管生活得再艰难,他都会用普通的食材,发明出让人垂涎不绝的美食来。
1、东坡肉
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后被贬至黄州(今湖北黄冈),当时的黄州人不会吃猪肉。尴尬的是,苏轼又买不起牛羊肉,就自己研究,发明了“东坡肉”。
2、东坡豆腐
这道菜还是苏轼在黄州时发明的。豆腐含有多种营养物质,由于物美价廉,深受百姓喜爱。苏东坡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,在面粉和鸡蛋调制的面糊中加入众多调味品,然后把豆腐裹满面糊,再放入熬至五成热的油中,炸至金黄时捞出,与事先准备好的蔬菜放在盘子中,色香味俱全。
3、羊蝎子
后来苏轼又被贬到惠州。那时的惠州街市上一天只能宰杀一只羊,苏轼一心为民,当然不好意思去争着买羊肉。于是他就嘱咐杀羊的人,把那些没人要的羊脊骨给他留下。苏轼把羊脊骨带回家后,先将煮透羊脊骨,再用酒浇在骨头上,撒盐适量,最后用火烘烤。当羊脊骨发出微焦的气味时,就大功告成了。这就是现在流行的“羊蝎子”的前身。
4、烤生蚝
苏轼的苦难生涯还没有结束,到62岁时,他又被贬到了更荒凉的地方——海南岛儋州。既来之则安之,苏东坡跟当地人一样,有什么吃什么,但他最喜欢吃的是生蚝。
苏东坡太爱吃生蚝了,甚至担心朝廷士大夫来跟他分抢,于是将品赏之后的感受写成了脍炙人口的《食蚝》诗:
海蛮献蚝,剖之,得数升,肉与浆入与酒并煮,食之甚美,未始有也。
在苏轼写给儿子的信里,他这样乐观地说道:我给你说,千万不要告诉那些朝中的士大夫们,我怕他们千里迢迢跑来跟我抢如此美味。
无令中朝士大夫知,孔争谋南徙,以分此味。
结语
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各种坎坷,但他都没有放弃。在不同的逆境中,他都能用他自己的方式去化解心中的苦闷,他的乐观也一直激励和鼓舞着世人。因此,他的生命之花才如此灿烂耀眼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他是当之无愧的一颗光芒四射的星星。
我最欣赏的励志又悲情的人物还要属刘皇叔
励志人生
刘备自从二十三岁正式起兵,一直以兴复汉室为理想,一生中连遭挫败颠沛流离,他的足迹遍布幽州、冀州、青州、兖州、徐州、豫州、荆州、扬州、益州等地,几乎将中原九州走了一遍,但他却始终没有放弃,最终以开局一草鞋结局三分天下有其一而结束。
刘备除了百折不挠得精神外,他更懂得团结兄弟,虽然正史中并没有记载刘关张三兄弟桃园结义,但刘关张感情深厚却是真实的。另外刘备还肯放下身份三顾茅庐求贤,并虚心求教。
向刘备这样团结兄弟、百折不挠、虚心求教的创业者不正是励志典范吗?
悲情晚年
刘备一生虽然励志却也是悲情的,他经过三十多年摸爬滚打后好不容易终于要迎来了春天,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他相继取得荆州、益州,理想正要实现的时候,却不想陪伴自己三十多年的老兄弟关羽张飞相继被害,对于亲如兄弟恩同父子的老兄弟被害,他毅然决然的兴兵复仇,最终遭遇夷陵惨败后再也没有两个兄弟陪伴左右,打不死的刘小强就此倒下,临死将年幼的儿子和举国上下托付给了诸葛亮后含恨而终。